记 者丨辛继召
编 辑丨马春园
“数字货币”在我国落地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一些国有大型银行的代表向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透露,他们正在深圳等多个城市对数字钱包的应用进行大规模的测试,以期为数字货币的正式投入使用做好充分准备。
央行主导了数字货币的推广,各家银行在数月前便开始对其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测试。目前,一些大型银行内部员工已开始尝试使用这一货币,它被应用于转账、缴费等多个日常场景。
8月3日,在央行举办的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上,明确提出上半年“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工作已成功启动”,并宣布下半年将“着力稳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进程”。
大规模测试开始
我们正在进行“数字人民币”App的大规模测试。该App目前尚不对外公开下载,用户打开后需输入身份编码。据一位来自国有大型银行的内部人士在8月初对记者透露,近期工商、农业、中国和建设四大银行同步进行了“数字人民币”电子钱包的内测。由于系统承载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这一测试还处于内部阶段。
目前该应用尚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实现广泛推广,诸如通过“数字人民币”应用进行转账等应用场景尚未普及。一位来自另一家大型银行的从业者如是说。
根据众多银行业专家的反馈信息,数字货币的内部测试主要在深圳等少数地区展开,这一情况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先前公布的信息大体相符。
今年4月1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公布,数字人民币目前正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等地区以及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场景中进行封闭的内部试点测试,目的在于持续提升和改进其功能。同时,目前网络上流传的关于DC/EP的信息,仅是技术研发阶段中的测试资料,并不代表数字人民币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和发行。数字人民币的当前封闭测试不会对上市机构的日常商业活动造成干扰,同时,它也不会对测试区域之外的人民币发行与流通体系、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任何影响。
今年七月,滴滴出行这家互联网企业宣布,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携手致力于数字人民币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公开信息透露,苏州设立了数字征信试验区、数字货币应用及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等三大国家级试点项目,并于7月初在苏州启动。这些项目旨在借助“智慧商圈”的服务,促进核心商业街区的数字化升级,引入数字货币的使用,并提升智能化服务能力。与此同时,杭州市亦在7月底宣布,在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积极倡导企业踊跃参与并带头实施央行数字货币的结算试点工作。
哪些场景可以落地?
“关于‘数字人民币’App的实际使用情况,业内人士透露,用户需在四大银行各自开设数字钱包,并将这些钱包与各自银行的账户关联,以便将资金存入。在充值方面,用户可以选择通过网银或者绑定银行卡的方式进行。此外,‘数字人民币’App的界面布局和操作流程与中国银联的云闪付App颇为相似。”
央行统筹协调,联合商业银行及中国银联等多方力量,成功打造了“云闪付App”这一移动支付应用,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公交、地铁、菜市场以及超市等多个生活场景。该应用与市场份额领先者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处于竞争态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其用户数量已突破2.4亿大关。
在探讨数字货币的实际应用场景时,我们发现其支持充值、提现、转账以及扫码支付等多种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转账操作仅需对方手机号码即可完成,目前该功能正进行无网络转账模式的测试。此外,其支付机制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相仿,用户可通过扫描对方二维码进行支付。
某资深金融专家指出,就使用感受而言,数字货币应用程序的转账操作极为便捷。然而,其痛点在于线下消费途径极为稀缺,消费场景应用尚不广泛,或许需多次使用消费功能后,才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一位来自银行业的专家指出,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尚不广泛,目前他们所在的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缴纳党费、工会会费等功能的试点测试。
众多行业专家表示,目前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尚处于研发与试验的初级阶段,其研发过程和场景测试均严格保密。通常情况下,各大银行内部的研发工作主要由总行的网络金融部门承担,而对于数字货币的具体发行时间,目前尚无明确的计划公布。
21世纪经济报道曾作报道,中国银行在“321工程”项目中选定了数个数字货币试点应用的内部场景。经过前期多次测试及充分准备,这些试点条件已基本达到成熟状态。目前,该行在深圳等地的内部App上已开始试点部分内部场景的支付功能。这些场景属于中行内部使用的范畴,目前尚未独立开发电子钱包应用程序,而是将其集成至现有的App之中。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的交易流程与现有的支付方式并无显著区别。具体来说,用户在绑定银行卡之后,便能够利用银行卡对DC/EP电子钱包进行充值,并借助电子钱包完成支付操作。